English

让西夏历史文化重现风采

1998-08-2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史金波,1940年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博士生导师、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民族研究》主编。主要著述:《俄藏黑水城文献》(主编之一)、《西夏佛教史略》、《西夏文化》、《西夏天盛律令》(合作)、《文海研究》(合作)、《西夏文物》(合作)等,撰写论文100余篇。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西夏王朝。由于汉文史料少,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认识模糊不清,有些问题甚至变得近乎神秘。幸有学术界一批孜孜以求者艰难跋涉,深入堂奥,渐渐揭开了它的面纱,使其日益清晰起来。史金波研究员即是其中的一位。他是喝着拒马河水长大的河北人,汉族。在大学,他学的是少数民族语言彝语,毕业后,考取了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研究生,师从王静如教授攻读西夏文史。历经36年的耕耘,他在西夏历史文化的研究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不久前,笔者采访了他,请他谈谈关于西夏历史文化的研究以及他近年取得的成果。

马:近年来,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加深,人们在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问题上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近一步认识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同时,人们也希望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您多年从事西夏历史文化研究,请简要介绍一下它的概况。

史:西夏是我国历史上宋、辽、西夏、金时期的一个重要王朝,首都兴庆府(后改名中兴府,即今宁夏银川市),主体民族是党项羌,国号大夏,世称西夏。辖今宁夏、甘肃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西部、青海东部的广大地区。西夏共历10代帝王,享国190年,在当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有主体民族党项羌的传统民族文化,有借鉴中原的以儒学为中心的汉文化,有借鉴西部地区的藏族、回鹘文化,有系统、成熟的王朝典章制度。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有20卷,具有民族和地方特点。西夏创造了记录党项民族语言的文字西夏文。可以说,它在语言文字、音乐美术、天文历法、医学、印刷、铸造、建筑等方面均达到过很高的水平。西夏以信仰佛教为主,以西夏文翻译5000多卷佛经,形成西夏文大藏经(西夏藏)。此外,还刊印了汉文大藏经。西夏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它在当时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西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灿烂的一章。

马:在您近年的研究成果中,您参加主编的《俄藏黑水城文献》引起了学术界与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据说,这是中俄两国学者共同承担的一项很大的项目,请谈谈这项成果的学术价值和进展情况。

史:《俄藏黑水城文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共同合作整理、编辑的大型文献图书。中方的主编由我和魏同贤教授共同担任,全书30册左右,约3万幅图片,目前已出版5册。黑水城是西夏王朝西北地区的重镇,其遗址属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是处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一座死城,人迹罕至。这里大量的西夏文献是在1909年由俄探险家掘获后运到圣彼得堡的。《俄藏黑水城文献》内容丰富,数量巨大,是宋、西夏、金、元时代的古籍,距今已有700—900年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例如,第一册中有中国久已遗失的北宋刻本《吕观文进庄子义内外篇》,又有珍贵的《广韵》、《水平韵》刻本等许多罕见的文献。第七册有价值很高的音韵书《文海宝韵》、《音同》、《五音切韵》等。第八册和第九册有多种西夏法典。这些珍贵文献的问世不仅为西夏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新资料,而且对中国古籍整理工作、推动相关学科如我国的古代史、法制史、佛教史、印刷史、语言学、文献学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在整理文献过程中,发现了四种活字版文献,这是现在保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活字版印刷的文献。这就是说,在与宋朝同时的西夏王国里,曾使用并发展了活字印刷术,这是一个惊人的、可喜的发现。它告诉世人,西夏在活字印刷术的使用方面别开生面,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去年,我们在俄罗斯整理、拍摄文献时,又发现了数百件西夏买卖典当契约、户籍册、告状案等社会文书,这对研究西夏社会将会是一个很大的推动。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加紧进行,大量的文献需要继续整理、拍摄与编辑。

马:可以想象,研究西夏历史文化有相当的难度。您在这方面应该有更深的体验,能谈谈您的感受吗?

史:我首先要说明一点,今天我国西夏学的研究能够取得长足的进展,是国内外研究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我只是尽了我的努力。研究西夏学,要有较扎实的历史、语言、民族理论、民族学、民族史等方面的基本功。这个领域的研究的确有许多特殊的困难,比如需要有较高的译释西夏文及其文献的能力。然而,西夏历史文化的魅力是独具风采的。在西夏历史文化的宝库中,爬梳整理,分析特点,探寻规律,认识历史上民族政权建立、发展乃至消亡的过程,以及当时复杂的民族关系,可以丰富我们对中华民族与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认识。譬如,现在的汉族就有党项族的融入,西夏后裔也还存在。弄清楚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相互融合与相互影响,我们就会看到,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与传统文化是经历了怎样漫长的历史过程一步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西夏历史文化研究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西夏学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